第二节 四声 F
= 2'@
{r;mR[%|
四声,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。我们要知道四声,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。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。 k#mZMg*$D
yYC\\ddD
声调,这是汉语(以及某些其他语言)的特点。语音的高低、升降、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,而高低、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。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,共月四个声调: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(不升不降叫平);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(不高不低叫中);上声是一个低升调(有时是低平调);去声是一个高降调。 ?K|P5h-%
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,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。古代的四声是: ]o?t)%?
]qKnN}N
(1)平声。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。 b!h?|6Gg)F
(2)上声。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。 _F
A.tOjp
(3)去声。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。 2@GZ)}
(4)入声。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。现代江浙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等处都还保存著入声。北方也有不少地方(如山西、内蒙古)保存著入声。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,但也保存著入声这一个调类。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,入声已经消失了。北方的入声字,有的变为阴平,有的变为阳平,有的变为上声,有的变为去声。就普通话来说,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。其次是阳平;变为上声的最少。西南方言(从湖北到云南)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。 rY7@E)y
f;q2}DG/V
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。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。依照传统的说法。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,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,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,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。《康熙字典》前面载有一首歌诀,名为《分四声法》: *@">KB
\=2fp^VYX|
平声平道莫低昂, 1 ]&_u3"
上声高呼猛烈强, S}qthfy@
去声分明哀远道, QD_MK9*S
入声短促急收藏。
]]1.-p_`'
5VAjf"M$
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,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。 R/agXb
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。在韵书中。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。在诗词中。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。 a6+mC};{r
FEGe9r?S
甚么字归甚么声调,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。在今天还保存著入声的汉语方言里。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。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。有时候,一个字有两种意义(往往词性也不同),同时也有两种读音。例如“为”字,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“做”,就读平声(阳平);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“因为”,“为了”,就读去声。在古代汉语里。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。现在试举一些例子: B)$4_Ne2n
骑,平声,动词,骑马;去声,名词,骑兵。 &|H'SZP
思,平声,动词,思念;去声,名词,思想,情怀。 =&xufOEM7
誉,平声,动词,称赞;去声,名词,名誉。 |JrBVa~
污,平声,形容词,污秽;去声,动词,弄脏。 3CRGk*Fk?
数,上声,动词,计算;去声,名词,数目,命运;入声(读如朔),形容词,频繁。 6/hv#
教,去声。名词,教化,教育;平声,动词,使,让。 tG\RU!Z
令,去声,名词,命令;平声,动词,使,让。 v PWM4,Z4
禁,去声,名词,禁令,宫禁;平声,动词,堪,经得起。
&*e)o
杀,入声,及物动词,杀戮;去声(读如晒),不及物动词,衰落。 4`*p9i-
Mb7rS b\Ad
有些字,本来是读平声的,后来变为去声,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。“望”、“叹”,“看”都属于这一类。“望”和“叹”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,“看”字直到近代律诗中,往往也还读平声(读如刊)。在现代汉语里,除“看守”的看读平声以外,“看”字总是读去声了。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:如“过”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,至于用作名词,解作过失时,就只有去声一读了。 @?
&iz
辨别四声,是辨别平仄的基础。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。 !IYYF
U*!bth%af
Nq]y300C
|
一共有 0 条评论